跨学科探讨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的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它对人文学科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像ChatGPT这样在语言处理、文本生成和人机交互等领域表现出色的人工智能系统,已经成为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交叉点的前沿代表。人工智能如ChatGPT带来了哪些影响是值得人文学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中国数智研究院于3月18日举行的“ChatGPT与人文学科的挑战: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影响的跨学科会议”上,20余位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成为人文学者的助手

ChatGPT作为一种基于算法、算力和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其底层逻辑是在语言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技术,因此在语言学领域表现出色。除了聊天问答,ChatGPT还具备编写程序、修改代码、撰写提纲、多语翻译等多项功能。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王涛所言,ChatGPT最核心的优势是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梳理,可以成为史学研究者的智能助手。但需要警惕的是,其结果仅基于自然语料库压缩模型得出,需要人们持谨慎态度。从事计算机科学与历史学交叉研究的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张光伟使用ChatGPT进行中国古籍文献数字化研究时发现其可以进行古文点校和古文文本结构化,同时也提取文本中的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可直接生成。他表示,如何设计好的提问以更好地激活人工智能‘大脑’深处的链路,从而获得更精准的答案,需要深入思考。

为人文学科创造更多可能

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于文科教育产生了颠覆性的挑战。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所言,ChatGPT的影响已经从知识流通领域深入到知识生产领域,其生产水平也不仅局限于文字创作,还有艺术创作等。这提示我们需要转变传承式教育为创新性教育,注重面向未来的教育、慎思和通学。在艺术领域,ChatGPT或将改变艺术的生产方式,为区块链、NFT、元宇宙等技术赋能,推动艺术向未知思想领域和视觉资源延伸。同时,人工智能科技生成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价值。崔玲表示,ChatGPT具备人文与科技双向理解力、判断力和分析力,其协同创作的评价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客观性评价。

正如湖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利文所言,人工智能不具备主体性,因此还不能代替人类写作。在人文学科论文的创新性方面,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存在局限性,因为好的论文需要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创造性思维。尽管ChatGPT在资料收集方面可能会优于以往学者的整理,但是其结果仍需经过人类学者的筛选和分析。因此,在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并强调人文学科论文写作的规范性、观点创新性、逻辑性以及材料的真实性等方面,从而促进优质文章的产生,防止论文写作的异化。

为了将人力资源用到刀刃上,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统计学研究中心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以及悟智科技合作组建的团队正在尝试将大模型应用于智能写作与批改。他们致力于推进写作教育智能化、高效化,开发了清华大学AI写作批改平台,该平台集在线写作、AI辅助和线上批改于一体。该平台的创建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青年学者严程认为,这个工具可以辅助甚至替代教学互动,同时也使得教师的身份从回应者转变为引导者。他表示,写作课的教学并不在于教人如何写好文章,而在于引导作者将闪光的创见更好地记录下来,并将其传播出去。

悟智科技架构师安涛介绍将大模型应用于智能写作与批改的应用

让AI辅助人类更好地成为人类

随着OpenAI于3月15日正式推出GPT-4,语言模型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备受期待。然而,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吴静认为,ChatGPT在网络上汲取到的发言和反馈方式,更多的是年轻人的方式。在与ChatGPT对话的过程中,我们言说的对象看似是ChatGPT,但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数字与人文的结合离不开人类的参与,因为它是人的数字化。这也引发了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福公的思考:当代人文学者要如何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他认为,ChatGPT对人文学科的最大挑战在于重新追问和回答那个最古老的哲学问题:人究竟是什么?从哲学的维度讲,人应该是目的,而非手段。王涛也表示,人工智能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对人的自主性的反思。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善于使用工具和拥有创造力的人。同时,在傅军看来,应以“圣人无意”的态度面对新生事物,即对新生事物的所有可能性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在人机协同式的艺术与设计实践中,让AI与人类进入一种互补的方式,使人类更好地成为人类。

作者: 小金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